您的位置 历史 >

李青友 | 南阳带“营”字的村名,暗藏着怎样的历史?

文|李青友在南阳盆地,一些后缀带“营”的村庄星罗棋布,这些“营”字名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探究其形成原因,原来都

文|李青友

在南阳盆地,一些后缀带“营”的村庄星罗棋布,这些“营”字名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探究其形成原因,原来都是有故事的。

首先,南阳的一部分“营”字名村落,和明初的洪洞县强制性迁民有关。

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本来人口较多的南阳盆地变得人口稀少。据统计,南阳府五州十三县只剩下692户4893人。人口危机已相当严重。

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决定从人多地少的山西移民,来开发荒无人烟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南阳盆地在此时迎来了一批移民。

这批移民是政府组织,强制迁移的,说起来都是血泪!

在迁徙的过程中,为防止百姓逃走,官兵将他们用长绳子串联起来,百姓需要大小便,便大声喊“解手”,官兵解开手让他们去大小便,解手一词慢慢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

当时,明王朝把洪洞县作为一个移民站点。政府先制定了移民条例,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原则,实行家庭名额分配迁民。刚刚经历战乱的山西百姓前途未卜,都不愿离开故土,纷纷抵制。无奈,官府使用了诱骗的方式完成了这次移民。

官府到处宣扬,凡是不想移民的,都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手续,不到者必须迁走。人们上当了,纷纷到大槐树下办理手续。殊不知,这是一个圈套,官府调集大批官兵把他们团团围住,全部押送中原各地。很大一部分来到了南阳盆地。

在押送的过程中,洪洞移民按军事编制,形成了一个个以“营”为单位的小队。到达迁徙目的地后,他们仍然以“营”为单位,就地安居、耕作、生活,逐渐建设起以“自己姓氏+营”命名的村庄,如“张营”“王营”“李营”“赵营”等等。

兵农结合的屯田

第二,“营”字名村庄的形成还跟军屯有关。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南阳的卫所主要有南阳卫、邓州千户所、唐县中户所、南阳中护卫(唐王府)等。这些卫所也是明代屯田力量,兼具军事守备职能和农业生产职能。

这些卫所、军屯的驻地就是百姓心目中“军营”,在驻地及依托驻地形成的村落,就称为“x营”了。这在南阳相关《地名志》中多有记载:

大陈营:系明朝南阳卫上元寺屯陈姓屯官所建村庄。韩营:明初为南阳唐王中护卫屯田处。大龚营:明唐王中护卫军屯田营地。中营:系明代唐王中护卫屯田驻兵营地。王营:明代卫所军屯田处,原屯官姓王,故名。田营:明代田姓建村于南阳卫屯田营地旁。李营:明代李姓建村于南阳卫屯田营地旁。高营:明朝高姓建村于南阳卫屯田营地旁。贾营:明朝贾姓建村于南阳卫屯田营地。大徐营:明代徐姓建村于南阳卫屯田营地旁……

《嘉靖南阳府志》记载,南阳县有南阳卫屯田45处,南阳中护卫屯田 16 处;镇平县有南阳卫屯田8 处,南阳中护卫屯田6处;唐县有屯田21处;邓州有南阳卫屯田12处,南阳中护卫屯田2处;新野县有南阳中护卫屯田5处。军屯越多,后来形成的“营”字名村落也越多。

另外,元朝的探马赤军在南阳盆地屯聚、牧养,曾经的驻军之处也是形成“营”字名村落的重要原因。元朝末年,南阳尚有屯田61处,规模巨大。南阳城北的达士营,就是元代的屯驻兵营。

细细探究,慢慢分类,好多村名颇有意思。探究带“营”字村名,打捞一段记忆,讲好一个故事,了解那血泪的、奋斗的、斩荆披棘的建村史,也许能缓解这乡村的落寞。

作者简介:李青友,河南南阳人,中国国学书画院郑州分院副秘书长,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理事、红楼梦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文化画报》《中国文化与产业》《法律与生活》《老人春秋》《十堰作家》《躬耕》《南阳日报》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4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