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就是日本京都。
这一部小说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连载于《朝日新闻》,并于于962年1月出版,属于川端康成晚期的作品。同时这也是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川端康成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
川端康成把自己的关注、同情与哀叹,都给予她们,写了她们的辛酸身世和纯洁爱情,还写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事在寂静中开始,在寂静中结束,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浓重的凄凉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川端康成本人的虚无、厌世的思想。
01、千重子和苗子的人生
在古都中,主要的人物,其实就是千重子和苗子两姐妹,两个人虽然是孪生姐妹,但是因为人生的机缘,成长的轨迹截然不同。
千重子在小时候,由于因双亲穷苦,遭到遗弃,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收留,照日本传统的老规矩抚养成人。
生长在优越环境中,被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千重子,正值豆蔻年华、容貌照人之时,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竟然满怀悲愁凄苦,深感韶光易逝、好景难留。
面对青梅竹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爱心吐露,作为一个少女,她本来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和甜蜜。但是,她不仅没有这种感觉,反而对自己的不明身世深感痛苦,心底里充满了弃儿的辛酸苦楚。
正如樱花的神韵深深地熏染渗透在每一个日本人的心灵中一样,千重子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而且,从当时社会上人们歧视弃儿的态度来说,无疑会造成千重子对自己出身的异乎寻常的敏感。在她的意识深处,永远不可能消除对出身的疑虑,哀怨也由此源源而生。
而妹妹苗子虽然没有被父母遗弃,但由于双亲过早双亡,她不得不独自生活在北山的小村庄里,靠做些伐木的苦力来养活自己。姐姐现在是富家小姐,又有教养,苗子认为自己肯定不能适应小姐家的生活。
苗子只去绸缎店看望过姐姐千重子一次,为的是让姐姐看看自己穿和服的样子,那和服正是姐姐送的。苗子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不愿意给姐姐带去任何的麻烦,所以打算以后不再去见姐姐,只希望姐姐可以到北山来看望自己。
苗子不明白为什么被父母遗弃的是姐姐而不是自己,她觉得父母正是因此而受到了惩罚,可是自己那时也是一个婴儿,所以只能请求姐姐的原谅。
父母当年的行为使得苗子整个人生中都处在一种无比的内疚中,最终,苗子选择了在飘着细雪的清晨离开,消失在了姐姐的生活中。
02、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描写意欲何为?
在古都中,还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文笔来描写京都四时的风景变化以及各种日本庆祝传统节日的盛况。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
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那么如此大量的文笔来描绘日本的传统文化意欲何为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川断康成对于日本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每一项风俗、每一间寺庙,在川端康成看来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特别是川端康成经历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在战后,满目疮痍的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开始全面的倒向美国。
逐渐的日本整个社会,从上层到人民都开始逐渐的西化,逐渐的走上了全盘美国化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川端康成总是会在小说中用自己文笔来勾勒日本传统文化的美。
目的就在于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日本战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还是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和个性。
所以川端康成才会如此详细的描绘了京都的种种文化宗教仪式,以及和服的种种款式和腰带的花样。在这些细微的描写之处都是川端康成对于传统美回归的一种呼吁和期待。
03、哀怨中的希望
川端康成的小说素以哀怨著称,无论是《雪国》还是《千只鹤》,无一不是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种哀怨,所以小说的结局也都是以悲情来收尾。
但是在《古都》中,虽然在语言风格上依然是川端康成独有的“物哀”风格,但是却也在哀怨中蕴含着希望。
这种感觉就如同漆黑夜空中黎明前的曙光,让人们在沉闷的情绪中,感到一丝光明。这样的格调和氛围,在小说的一开始便已经奠定。
在树干屈曲处的稍下方,似乎有两个小水洼,紫花地丁就长在两个洼眼里。而且逢春必开。自千重子记事时起,书上便有这两株紫花地丁了。
上面一株,下面一株,相距一尺来远。正当妙龄的千重子常常寻思:“上面的紫花地丁同下面的紫花地丁,能相逢不?这两枝花彼此是否有知?“说紫花地丁”相逢“咧,”有知“咧,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两株紫花地丁,就好像是千重子和苗子两姐妹,虽然各自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但是终究还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中相遇了。
虽然,两姐妹都有着自己的烦恼,但是在最后的结局中,都收获了自己的生活,虽然两姐妹没有能够长久的生活在一起,但是雪夜里的一夜长眠,已经足够告慰彼此的内心了。
所以,虽然最后千重子和苗子还是分开了,但是这样的分别之中却又蕴含着未来的希望。
04、不同以往的感情描写
《古都》这部小说中的思想基调是虚无和幽玄。川端康成把这对孪生姊妹襁褓中的分离和成人后的重聚加以情感化的处理,使两个人物始终陷在缥缈、缠绵的感伤之中。
千重子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她增添了“新的哀伤”。
苗子总是为一种“幻灭”感所主宰,就连自己的双胞胎姐妹也被她看成“幻影”。作品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感情和思绪的描写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缥缈无迹的感觉,体现出作者的虚无思想和颓废情感。
但是另一方面《古都》中也充满了人类天性中最纯真、诚挚的感情,体现了“风雅”的美感本质。日本美学传统的物哀、风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得到很好展现,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辅相成,使之显示出令人久久难忘的独特美感。
例如,当姐妹俩在杉树林会面时,突遭雷暴雨的袭击,苗子用自己的身体覆盖住姐姐的身体;又如,苗子为姐姐的名声地位,宁可放弃梦寐以求的姐妹团聚的幸福;她拒绝了织工秀男的求婚,打算隐姓埋名地远遁深山;尤助为爱情而放弃继承权,这些都给读者以净化灵魂的审美感受
最后:
川端康成的一生都执着于对日本美学的欣赏,以及对于西方艺术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写出了不朽的《古都》。
在这部小说中,川端康成发挥了作家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量,显示出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美丽色彩。
《古都》可以说是川端康成所有的作品中,少有的明快笔调的作品。也是川端康成晚期的集大成者。虽然在整部作品中依然充满着他那种独有的物哀,但是相对于其早起作品,多了几分欢快的节奏。
这也成为了川端康成晚期作品中艺术上的一个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