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陆秀夫背负少主赴海,展示了宋朝士人的骨气
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建湖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陆秀夫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了镇江。稍大后,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陆秀夫考上了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时,听说了陆秀夫,就将他罗致到自己的幕府中。当时,天下人称搜罗人材最多的,以淮南李庭芝为第一名,号称“小朝廷”。
陆秀夫才思清丽,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他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知道,每当幕僚们到官署请见,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他总是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等到考察他的事务,他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即使调任官职,也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进升,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提升陆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边防紧急,幕僚大多逃走了,只有陆秀夫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向朝廷举荐陆秀夫,因此,他被任为司农寺丞,屡次升迁,直到任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陆秀夫以礼部侍郎身份到前线讲和,还没有到达,敌人就又反悔了。二王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二王而去,派人召回了陈宜中、张世杰等,于是,大家共同拥立益王于福州。陆秀夫进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陈宜中因为陆秀夫长期在军队里,熟知军务,每当有事都征求陆秀夫的意见,然后办理,陆秀夫也全心全意为他参谋,言无不尽。
不久,因议事与陈宜中产生矛盾,陈宜中指使谏官上奏弹劾陆秀夫,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这都是什么时候了,还动辄让台谏官弹劾人?”陈宜中非常惶恐不安,急忙召回了陆秀夫。
当时,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臣下说话还自称为奴。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有时在行程途中,凄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为他所感染都无不悲痛欲绝。
因井澳大风的原因,益王惊惧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
当时,陈宜中前往占城去了,因与张世杰不合,所以,屡次征召他都不到。于是,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其时,张世杰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则既要筹措军旅,又要调集工役,而且凡是有什么需要写的,也都由他亲自动手。虽然在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天都还是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
陆秀夫在海上的时候,将二王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一天晚上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之间,不能相辨,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
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崖山平定后,邓光荐将那本书书带回了庐陵。邓光荐去世,这部书的存亡就无从得知了,所以,那段海上的事,世人就再也无法得知其详情了。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