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作为谋权篡位者,朱棣也怕自己被别人谋权篡位了。而北京作为镇守北方蒙古草原的军事重地,迁都北京也能有效地镇守北部边疆那些潜在的篡权者。朱棣的顾虑很合乎道理,但是朝廷里各股势力错综复杂迁都,那也不是皇帝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于是为了应付舆论,合情合理的迁都,北京朱棣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下令让手下在北京的南郊建立了一座神秘的建筑,这座建筑要宏伟得让世人都摸不着头脑。朱棣的设想是,等建筑修建完成后,他要在这里举办一场有史以来最隆重的祭天仪式,用最震撼人心的仪式感,让世人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自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其他人别有任何非分之想!
要说举办一场祭天活动,就能让世人接受自己吗?这是要放在现在肯定不行。但在当时还真管用。古时候的中国一直有祭天的传统,在民间老百姓的祭天仪式很简单,弄一个高台到那里焚香礼拜,再供上一些贡品就算完了。老百姓祭天都是为了求财或求安全,但是皇帝却不一样。皇帝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管理一个国家那是上天安排的大事,因此皇帝的祭天仪式规模就要大得多。再登机的时候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只有这样才能坐稳江山。
于是在朱棣的催促下,众多能工巧匠于1420年将天坛修好。天坛总面积273公顷,是北京故宫面积的四倍,四周还筑坛墙两道,把天坛分成了内坛和外坛两部分,重要的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其中包括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斋宫,还有充满传奇故事的七星石等等。祈年殿和皇穹宇从外表上看很相似,那都是圆形的尖屋顶,代表天圆地方。祈年殿是用于祈求五谷丰登,店内有28根柱子支撑,中间的四根代表1年四季,内圈代表12个月份,外圈代表12个时辰,中间利用横梁斗拱交错支撑,设计非常巧妙。
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以及皇室先祖牌位的场所。这座殿宇其造型乍看有点奇特,殿檐覆盖青色琉璃瓦,将人的视线引向无限深远的天穹,内部是砖木结构,店内没有横梁,全靠环绕的16根柱子支撑,柱子上的鎏金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托起天花和藻井,也就是天花板。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黄成宇和圜丘坛是一组建筑,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比喻。如果圜丘坛是天神的办公室,那么皇穹宇就像是他的宿舍。在天坛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那就是回音壁。
回音第是围绕大殿的一道圆弧形的磨砖对缝的砖墙,也叫传声强。由于墙的弧度非常规范,表面也很光滑,所以他对声波的折射很规则。比方说有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相距有200米,一个人挨着墙说话,另一个人的耳朵贴在墙壁上,你即使说话的声音很小,对方也能够听的特别清楚,而且是回音悠长,就好像是从墙中发出的声音一般。这座回音壁给人造成了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它体现了古人超高的物理学技能。登上天坛会给人一种俯瞰众生的感觉。
天坛的建筑从整体来讲,就是突出祭天的功能,表现天的崇高和神圣。还有一个理念就是突出天空的辽阔和高远,表现皇帝至高无上。这应该说就是天坛设计的中心思想。公元1421年,朱棣达成了他的夙愿,正式迁都北平府,朱棣在天坛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在这里朱棣把自己降为天子,而不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的意图就是告诉世人,自己的篡权是得到了皇天上帝的恩准。但有趣的是,其实这一年已经是朱棣篡位后的第18年了。所以祭天活动到底有没有达到它最初设想的效果,我们推测。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斗转星移,转眼间明朝覆灭,清廷入关。这一年乾隆登上了皇位,与历代皇帝一样,他也将目光投向天坛。乾隆对天坛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修缮,让天坛处处充满了儒家文化的元素。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一方面是因为乾隆非常相信儒学的。乾隆执政的这个时期,据清朝入关已经有百余年,正是清朝社会发生大变化,进行满汉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以儒家学治国的乾隆皇帝希望来自北地的满清政权更好地融入中华大家庭之中。
这或许是他改建天坛的真实的原因。而乾隆重修天坛也没白修,它本身是一个祭天活动的骨灰级的粉丝,乾隆在位60年到天坛祭祀多达59次,为历史之最。今天的天坛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善的古代祭天建筑群,这种露天的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殊类型,它与欧洲的神殿建筑都有巨大的差异,他不追求神灵的神秘与压抑,而是显示大自然的博大与广阔。他没有高大威严的神像,而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人与天地的和谐。天坛的规划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均足以创造一种人和天对话的理想氛围,强烈地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效法自然,提倡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祭天正是这些封建皇权合法性的象征。如今神秘的皇家祭祀早已成为遥远的往事,但是人们依旧可以通过眼前的表演,想象当年的恢弘场面。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就分享到这里,祝贺您对世界又多了一份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