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兰花是我们传统上对国兰的笼统称谓,以地生兰为主,包括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春剑、莲瓣兰等7大类。这些有别于大花蕙兰、蝴蝶兰、兜兰等附生兰,我们习惯于称他们为洋兰,以示区别。
国兰更符合中国人的气质和传统美学,素淡、清幽,雅致、含蓄,跟诗词一味,而艳丽奇特的洋兰,就世俗而不入流派的多了。
说这么多,书归正题。国兰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人工栽培历史。从一个人的栽培开始,兰花从一棵草,成长为一个宝,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系统和象征符号,所谓“九节梅瓣,洋钿上万”说得就是它发展至近代的经济价值。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虽然现存的《越绝书》版本找不到相应的内容,但是文史资料多次引证东汉地方志《越绝书》,都说勾践种兰渚山。这一论述的可信度极高。一是宋代绍兴地方志曾有引用;二是元代徐渭也有提到;三是香草美人计,有其他情节可以佐证,《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建犬山、鹿山养狗逐鹿献吴王,培养西施、郑旦等美女,凡越地物产都“献之吴”,所以种兰花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自越王勾践开始,兰花首开人工栽培之先河,它也有自然之花转变为人文之花,历朝历代不曾间断,更有发展。比如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修楔兰亭,唐代诗佛王维艺兰有心得,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幽芳亭》、南宋赵时庚《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的《王氏兰谱》等兰花专著问世,元代初论兰花评鉴标准,明清最鼎盛,清初“梅瓣、荷瓣、水仙瓣”在鲍薇省的《艺兰杂记》一书里首次出现,并沿用发展至今。兰谱对国兰的表现手法也一直在发展,清代许霁楼《兰蕙同心录》首次附有素描插图,而民国初年,杭州吴恩元《兰蕙小史》插图更采用了当时极为罕见的照片技术,足可见当时兰花的珍贵程度。
祺园小主的家乡,至今为人乐道的是:民国时期,当地兰农将刚发掘来的环球荷鼎以800大洋卖给上海买办。可想而知,当下天价兰花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由于2500年前的那个人开始的人工栽培,兰花已不仅仅是个植物了,它被赋予人格的东西,高贵亦或世俗的内容,太多太多,特别是那些万中选一的,俨然是个宝,无论诉求落脚于哪一点,统统都含着各自无尽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