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我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数百年来盛传不衰。其中共有作品五百多篇,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就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在这些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里,无论是人与人相爱,抑或是人与鬼、人与妖的相恋,都是为了表达作者自身对婚姻爱情的某种观点或看法。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聊斋志异》中精彩纷呈的爱情故事以及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窥见蒲松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下层文人所展示出来的既先进又带有局限性的爱情观。下面,本文将结合《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分别从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阐述分析蒲松龄的婚姻爱情观。
一, 聊斋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聊斋》中美女众多,任意拿出来一个便是品貌端庄、出尘脱俗,如狐女阿秀,她真诚、执着,对美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是个外貌美、心灵美兼有之的奇女子。
除了外貌上的俊美靓丽外,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内在。
《聊斋》中的女性多是善良纯洁的。
自古以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我们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诗经》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左传》中有“生当结草、死当陨首”,同样,《聊斋》中也有着一幕幕感人泣下的报恩故事,其中尤以《小翠》中的狐女小翠的报恩故事最为突出。
王侍御之子王元丰“绝痴,十六岁不能知牝牡”,“乡里无以为婚”,王夫妇一筹莫展而无可奈何,狐女小翠以纯真顽憨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不求利禄自愿嫁于元丰,她生性聪慧,为报元丰之父救母之恩,用心的感知公婆的喜怒哀乐,生活习性,秉承孝道,侍奉有加,按常理言之,她的报恩,已无愧于心,足已。
但小翠却用心良苦,以她的智慧、能力,彻底瓦解了政敌王给谏对王侍御家族的危机,治愈元丰绝痴,并设法为元丰迎娶妻子,为王士家族留下子嗣,投桃报李,知恩图报的美德,令人感触良多,印象深刻。
还有张鸿渐身边的两位红颜,妻子方氏端庄贤德,狐妻舜华貌美聪慧。如若不是两女的跟随和相助,恐怕张鸿渐早已命丧黄泉不知多少次。
张鸿渐等人联名状告贪官污吏赵县令,落败后祸及众人,其妻方氏对张鸿渐说:“大凡秀才做事,可以共难,而不可以共败,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君又孤,脱有翻覆,急难者谁也!”
为其出谋划策,一针见血。张鸿渐听取了发妻的意见,弃家外逃,遇见了生命中另个重要人物----狐女舜华。舜华对逃难中的张鸿渐施以援手,并与他产生感情,结为露水夫妻。然张鸿渐一心惦记发妻,潜回家探亲,正遇恶少对妻子无礼。冲冠一怒,手起刀落,恶少命绝于此。
犯下杀人罪的张生被发配充军,狐女施舜华再次伸出援手,将他救出后又为他的未来做好打算,舜华安排张生设馆教书,十年过后,前尘旧事如风已逝,张鸿渐科考求得功名,善良的舜华又将张鸿渐送回家乡与妻儿团聚,自己则功成身退,远离尘世,深居荒山。
方氏与舜华两位巾帼英雄是张鸿渐一生中不可缺的人,文中将方氏的聪明贤慧与舜华的肝胆照人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 ,蒲松龄的爱情观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文化巨著,虽然不可避免的有着时代和作者认识的局限性,但是却不乏一些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共通理想。这充分表现在蒲松龄的文字里。
他笔下的婚姻爱情大多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爱情始终贯穿着纯洁、忠贞和美好,歌颂男女间真挚纯洁、坚贞不移的爱情,肯定了他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同时也揭露了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男女爱情不得善终的罪恶。
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青年男女视封建礼制于无物,他们大胆的追求,敢于对自己的爱情做主,作者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许多作品俨然是自由恋爱的热情颂歌,赞扬了那些勇于追求真爱的多情少年。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十分难得的。
1, 歌颂两情相悦,互为知己的爱情
《聊斋志异》以婚姻和爱情的基础为“知己”的主线,描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赞颂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恋爱。
如《连城》中,对女主角连城的介绍是“工刺绣,知书”,并未提及其容貌。乔生倾心于连城并非其美貌。其后,乔生为连城刺绣“倦绣图”题诗,诗里也只突现对其绣艺的称赞,并无爱的倾慕。乔生对连城产生爱情是在连城对乔生“逢人辄称道,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之后。乔生叹曰:“连城,我知己也!”倾心于连城,非因其容貌。可见,男性爱慕女子,不是因色生情,而是因感生情,不只爱女子之姣好容貌,亦爱其智慧才识、嘉德懿行。
《连城》具有明显的道德进步,爱情的基础从注重相貌、家世背景转向追求心灵契合、思想交融。连城追求并珍惜美好的爱情,她对乔生的爱在精神上、道德上得到了升华,连城实乃《聊斋志异》中极为成功、甚是鲜明的女性形象。
2, 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爱情
现代社会,爱情、婚姻一直是人们茶前饭后最具嚼头的话题,人们习惯于倾听爱情的美好、温馨、感天动地,乐于见到出其不意又打破常规的恋爱方式。但在封建思想,陈旧观念腐蚀影响下的旧中国,爱情和婚姻就像是一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饱含着无尽的辛酸和泪水。
然而蒲松龄却在《聊斋志异》中以大胆的构思,诚挚真切、生动形象的地勾勒出自由恋爱,打破规矩,大胆追求真爱的诸多美妙的爱情故事。他们看重自己的内心,敢于挑战封建的思想观念,敢于成为婚恋的主导者。
如《红玉》中的红玉主动爬上了冯家的墙头,不含遮掩,不添虚假、天真无邪的对着冯生颔首示爱,随后“生大爱悦,与订永好”。红玉和相如的爱情不乏单纯,却充满真挚,简单率真亦是勇敢而为,突出表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大胆追求的无所畏惧。
再如《鸦头》中的鸦头,一见钟情于王生,初次相见便“ 秋波频顾,眉目含情”,最终竟发展到与所爱之人携手私奔的地步。
她们抛开了世间一切循规蹈矩、封建教条,勇敢而发自内心地追求着爱情和婚姻自主权利。这种在互有好感一见钟情的基础上大胆争取孜孜以求的爱情,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婚恋成分,它表达了两性之间不受奴役的爱情理念,开放大胆追求真爱的人性光辉。抒发了人间被压抑的爱欲,故这种爱情在当时已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倾向。
这类以男女相悦为前提的两性结合,代表着蒲松龄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悬笔一撅,便挑起了千层白浪,泼墨一撒,便造就了千古流芳。
三,《聊斋志异》作品
综观《聊斋志异》中林林总总的爱情故事,纷繁复杂的女性形象,我们发现作者会时常流露出一些难以掩饰的困惑和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主张婚姻自由与赞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既歌颂女权又不反对男权对女权的压制。《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既有追求两情相悦,互为知己的爱情,也有安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作者思想中流露的这些困惑与矛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造成的。
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时代和文化之中,处于封建社会下的蒲松龄的思想必然是以封建主义为主体的。我们不能苛求他的思想能够完全突破封建时代的局限,成为开一代风气的先行者。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能够倡导婚姻爱情自主,歌颂冲破礼教束缚的年轻男女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即便有些作品中流露出崇尚男权,维护旧制的思想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个人始终跳不出历史的圈子,蒲松龄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
[3] 文娟.《聊斋志异》的情爱观 [J].蒲松龄研究
[4] 李彦博.知己情结与性别平等的双重变奏——《聊斋志异》中“女性同性知己”型故事研究
[5] 迟丕贤、李志强.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婚姻道德观
[6] 袁婷.《聊斋志异》中的“花”与“采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