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初,国军的全面进攻在损兵折将之后,已经无法继续,于是将全面进攻改为了重点进攻,这里说的重点进攻的重点,就是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因为这时候中原军区已经被迫突围,国军已经占领了大别山区,华北地区局面也比较稳定。所以,国军将重点放在陕北和山东。
而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实际上更重要的重点就是山东。原因很简单,这时候华中野战军粟裕部已经北撤山东,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了华东野战军。这时华野完全处于被国军战略包围的态势,根据地面积在国军压迫下日渐缩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山东除了王耀武指挥的部队之外,南边有国军重兵集团,河南也有国军重兵集团,北边的华北地区也处在国军不断压迫华北解放军的状态。所以,山东的华东野战军完全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态势之下。因此,国军统帅部认为,只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最后将华野压迫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迫使华野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就可以一举消灭华野,将华东战场的解放军彻底肃清。
但粟裕并不这样认为,他仍然在寻找歼灭国军有生力量的机会。按照解放军此前的作战经验,这时候解放军应该寻找敌人战线中比较突出,而且战斗力相对比较弱的部队来打。但因为国军靠得很紧,哪个部队都不突出,每天推进速度都很慢,粟裕等待的这种战机始终没有出现。考虑再三,粟裕决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围歼国军五大主力中的御林军,也就是整编七十四师。
整编七十四师的前身是七十四军,从抗战时期就已经成长为国军中战斗力一流的部队。在粟裕率部北撤之前的苏中战役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七十四师就曾多次和解放军交手,虽然也曾被消灭过一部分,但是没有遭遇过歼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涟水战役中表现突出,打得华中野战军部队损失惨重,狼狈撤离战场。因此,粟裕决心打整编七十四师,这是一招险棋。如果成功,就可以打破敌人的计划,如果失败,就有可能被迫提前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粟裕在孟良崮之战中成功迫使张灵甫放弃重武器,也没有在垛庄坚守待援,而是主动上了孟良崮。最后,粟裕一边命令一部分部队阻援,一边令一部分部队围歼张灵甫。张灵甫骄狂轻敌,率部上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这是一座连树木植被都没有多少的石头山,而且也没有水源。三万多人的军队上了孟良崮,很快就被华野以优势兵力全部干净的消灭掉了,仅有一千多人漏网。
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之战,以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告终,看起来华野大获全胜。而且,在整编七十四师被歼灭后,国军其余部队全线后撤,山东战场的压力暂时减轻了。但实际上,虽然孟良崮之战战果辉煌,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战场面临的困难局面,根据地依然被压缩的很小,仍然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的内线作战态势。
因为华野此时部队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人左右,而解放区面积被国军压缩到了方圆纵横一百多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局面非常被动。这样,解放军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在山东都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最后不得已,粟裕只能同意中央的指示,将华野一分为二,一部分部队转移到外线去寻找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另一部分则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继续坚持斗争。这也就是华野分兵的原因。
因此,客观来说,虽然解放军在孟良崮之战中消灭了敌人最精锐的整编七十四师,赢得了战役,但是在战略上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因为这一战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改变华东战场的态势,也就是战略上是没有多少收获的。反过来,从国军的角度看,孟良崮之战则是输掉了战役,但是却赢得了战略,迫使华野不得不分兵,从而使华东战场的形势更加有利于国军。
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虽然是解放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基本的战略态势并未改变,解放军在华东的处境仍然非常紧张。尤其是根据地被大幅压缩的情况,让解放军内线作战的回旋余地变得越来越小,再继续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线作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打到外线去,以此来减轻山东根据地的压力。而最终改变这个局面的,不是别的,正是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