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战绩彪炳的江东虎臣:战术特点与众不同,首战就成了立威之战

徐盛在江东十二虎臣当中出仕时间比较晚,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只是比同一时期的凌统仅仅早了那么几年。据《三国志•徐盛传》中

徐盛在江东十二虎臣当中出仕时间比较晚,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只是比同一时期的凌统仅仅早了那么几年。据《三国志•徐盛传》中的记载,孙权执掌江东初期拜徐盛为别部司马,然后拨给了五百军士,让他“守柴桑(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长,拒黄祖”,徐盛到任没多久就迎来了他的首战。时任江夏太守的黄祖,命其儿子黄射率领几千人进攻柴桑,而当时徐盛手下可供调度用来防御的士卒不足两百人。

单从作战人数上来看的话,双方的势力就有着天壤之别,再加上徐盛之前并没有过统兵作战的经验,所以说,从表面上来看的话,徐盛此次交战是必败无疑的。但就是在这样实力反差巨大的情况下,徐盛却打了一个漂亮仗,首战就成为他的立威之战。

徐盛面对强敌临危不乱,他先是命令士卒用弓箭依托坚固的防御射杀敌军,“伤射吏士千余人”。等黄射士卒伤亡过半、士气锐减的时候,他猛然打开城门率部杀出,“已乃开门出战” ,黄射兵败而逃,“射遂绝迹不复为寇”。徐盛就是凭着这一场精彩的防御战,以此在江东立威授功,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大致能够看出徐盛的特点:勇猛刚毅、善用战术。他的这一特点,在“洞口之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在多次向孙权索要质子无果之后勃然大怒,派遣诸将进行了他上任以来的首次出兵伐吴。魏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向东吴杀来:魏将曹休率部攻洞口(今安徽和县江边一带);曹仁率部攻濡须(今安徽巢县南);曹真率部攻荆州南郡(今湖北公安一带)。

孙权在与江东诸将商议决策之后,也做出了相应的部署:朱恒率部守濡须以对抗曹仁;诸葛瑾、潘璋率部与进攻南郡的曹真对抗;而其中的洞口则有吕范率水军与之对抗。据《三国志•徐盛传》载:“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徐盛跟随吕范参与这场洞口之战。

对于东吴来说,洞口之战起先打的并不顺利。吕范率部刚到洞口就遭遇到了风暴,大风把东吴的水军吹的船翻人亡,一下子损失了几乎过半的战力,“遭大风,船人多丧”。曹休又趁着这个机会发起了进攻,所以东吴水军首战失利,大有全线溃退之势。

在这关键时刻,徐盛率援军赶到了洞口。他及时收拢溃败的散兵稳住了防线,与魏军在江中对峙厮杀,“盛收馀兵,与休夹江。”这次战役对于徐盛来说无疑一个巨大的考验,不仅在人数上与魏军相差甚远,最关键的是吴军刚刚接二连三的失败,士气也处于极度低迷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迅速稳定军心、组织防御,不仅需要将领的勇猛、果决、刚毅,更是对一个将领组织、计略、威望等综合能力的考验。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徐盛在江东诸将当中的综合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魏军在洞口刚刚取得了一场胜利,士气高涨,所以曹休就命令属下将士们,不给徐盛以喘息的机会,趁着这一股劲继续进攻,而徐盛再度上演了以少抗多的精彩战例。

徐盛依然临危不惧,率领着东吴水军以微弱的兵力跟魏军周旋对抗,“休使兵将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虽然魏军在各方面都处于优势,但是始终也没有办法攻克徐盛的防御,“敌不能克”。就这样徐盛牢牢地钉在了洞口战场,为东吴的后续援军抵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后来东吴将领全琮、孙韶也率领着援军到达了洞口,此时吴军的士气也已经得到了完全恢复,军力和防御也显得相对稳固了许多。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面,魏、吴双方在洞口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始终都没能攻克对方。最后在魏军其它两路的进攻也相继陷入败局和僵局之后,魏、吴双方最后罢兵休战,“各引军退”。

在洞口之战中,徐盛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收拢残兵稳住防线,为后面的援军争取宝贵的时间,最终扭转了洞口之战的局势,这也能够算得上是首功一件。并且在这个整个过程当中,把他身上具备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洞口之战,不仅是徐盛在江东诸将当中立足的经典战役,同时也是他能够跻身于江东十二虎臣的根本原因。

参考书籍:《三国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24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