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又叫《礼经》,共十七篇,记事完整细腻,内容包括成人礼、婚嫁制度、丧葬祭祀礼仪等等,其中着重体现士大夫的礼仪。《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对后世的礼仪制度和礼仪文化有着举足轻重地影响。而尽管在现代社会,此类礼仪早已消失,但《仪礼》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俗、伦理思想等的重要途径。而通过将《仪礼》与《诗经》《孟子》《论语》等经典作品相比较,观察其联系,由此更深入地理解《仪礼》,也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的礼仪文化和社会情况。《仪礼》由何人所作?
这点从前学术界颇多争议。有人认为,《仪礼》是周公所作,依据是《左传》的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 (《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人认为,《仪礼》的作者是孔子,因为《礼记》明确记载,《士丧礼》是孔子所作,“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 《士丧礼》于是乎书”。既然如此,如果《仪礼》是出自一人之手,那除《士丧礼》之外的其他篇章自然也是由孔子所写。更重要的是,《仪礼》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和儒家礼仪,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用《仪礼》来为自己的思想学说规定礼仪制度,也可以理解。
但这两种说法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因为尽管《仪礼》中有明显可见的周、孔痕迹,也有不少确实证据表明二人与《仪礼》的内容有关。但二人所处的时代是西周朝和春秋中早期,那个时候的礼仪制度与《仪礼》中所记载的制度并不完全一致。根据历史考证,《仪礼》中所记载的礼仪制度更接近于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加上《仪礼》的风格与《论语》有明显差异,就基本可以否定周公和孔子直接创作了《仪礼》。
尽管《仪礼》并非周孔所作,但他们与《仪礼》的源流关系还是很明显的。因此,现在我们认为《仪礼》是由孔子的众门徒所作。
研究《仪礼》,为什么要谈到《仪礼》的作者呢?除了弄清楚《仪礼》形成的年代,与《仪礼》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关系。由孔门弟子集体创作的《仪礼》传承了周朝的部分礼仪文明,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传承和礼仪制度的演变。
《仪礼》主要讲了什么?
现存通用的《仪礼》十七篇是由郑玄注释,关于“礼”的内容详尽丰富。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将《仪礼》分类,讲解其内容。
一种分法是将《仪礼》十七篇用儒家伦常的来分类,分“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其中《士冠》、 《士丧》等七篇是讲述“父子”间礼仪的。父亲如何给儿子举办成人礼?子侄在长辈的丧礼上该如何表现?等等内容。《大射》、 《聘》等五篇内容围绕君臣关系,《士昏》则规定了夫妇间的礼仪以及女子如何侍奉翁姑。此外,还有讲长幼有序地《乡射》,讲朋友相处之道的《士相见》等。一部《仪礼》,几乎涵盖了后世所谓“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是儒家礼仪制度的源头。
另一种分法依据《周礼·大宗伯》所述,将《仪礼》中的礼仪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类。祭祀天神是“吉礼”,哀悼死亡是“凶礼”;邦国之间的交往有 “宾礼”和“军礼”;其他婚嫁、饮食、成年活动等属于“嘉礼”,相当于民间活动。此种分法可以看出,《仪礼》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上到沟通天人,中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争斗,下到民间活动,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仪礼》与《诗经》、《孟子》、《论语》等的联系
《仪礼》与《诗经》、《孟子》、《论语》等经典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通过分析《仪礼》与这些经典之间的联系,不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仪礼》,也可以对《仪礼》所描绘表现的“礼”有更全面、整体性地认识。
《孟子》与《仪礼》
《孟子》中虽然曾两度引用《仪礼》的内容。其中“父召, 无诺。君命召, 不俟驾 (《孟子·公孙丑上》) ”引用的并非《仪礼》原文,而是大概含义。主旨没有偏离,但细节有修改。而“诸侯助耕”句,虽然《孟子》用“《礼》曰”来表示其引用自《仪礼》,但《仪礼》中并无类似语句。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引用的语句是《仪礼》失传的经文,另一种可能是孟子只是模糊引用,概述了“礼”的大意。
无论哪种可能,都再次证明了《仪礼》不是出自孔子。因为凭借孟子对孔子的尊敬,以及他对孔子思想的细化学习,都不可能对孔子的作品模糊处理。
《诗经》与《仪礼》
在古代社会,诗书礼乐之间的联系向来很紧密,孔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泰伯》) 。儒家认为,诗、礼、乐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而《诗经》不只是“诗”,更是“乐”。因此,《诗经》与《仪礼》自然也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诗经·小雅·楚茨》是二者联系最为明显的章节。《楚茨》全篇讲的是卿大夫在祭礼时的表现,这正与《仪礼》中“祭祀礼仪”相对应。《诗经》所呈现的是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包括了对于当时人们极为重要的“礼”。如果说《仪礼》是枯燥的经文,那么《诗经》所描绘的场景和故事就是《仪礼》最好的注解。
《论语》与《仪礼》结语
在所有经典中,《论语》与《仪礼》的联系是最紧密的。《论语》中的不少语句,都能在《仪礼》中找到对应。这也不奇怪,因为两部经典皆与孔门弟子有关,相互之间传承关系明显。但《论语》之“礼”与《仪礼》中的“礼”又不完全相同。比较而言,《论语》更侧重礼的思想,而《仪礼》则主要表现制度。
参考文献:本文引用内容出自《仪礼》、《诗经》、《孟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