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我们都应该以史为鉴。中国古代官场常常是一幅激烈竞争生存的画卷:为了得到权势,为了驾驭,自我保全,无数人都玩着生存游戏。有些人深谙人性丛林的进退规则,洞悉人性之弱点,从而能够一举成功。也有一些急功近利之人在最后败下阵来。但无论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值得细心揣摩的生存之道。
翻开尘封千年的历史画面,从大禹治水到清朝灭亡,诸多群雄各施谋略,更朝换代,争霸一方的激烈场面历历在目。
宋高宗(1107年1187年)南宋皇帝。名赵构,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钦宗赵桓弟。15岁封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北宋灭。其时,康王赵构正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万人在外。宋旧将臣便拥戴他为皇帝。翌年(1127年)五月初一日,21岁的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赵构即为高宗,为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但他不是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而是一心想讨好金人,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为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纳贡称臣,苟且偷安,同时,使秦桧为相擅权,杀害岳飞。收诸将兵权,订绍兴和议,割地向金纳贡称臣。绍兴和议后,政治更加黑暗,继续打击抗战派。
他们在卖国乞降、认敌作父、摧残爱国力量、迫害民族英雄岳飞等罪恶活动中,沉瀣一气,臭味相投。宋高宗因秦桧卖国有功,赋予他极大的权力,由他独任宰相十八几年,并加封他为太师,建康郡王,举凡朝廷的内政外交全由秦桧作主。秦桧的儿子、孙子也因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被封以高官。从表面上看,宋高宗对秦桧真是宠信无比,恩礼有加。其实并非如此。秦桧由于长期专擅朝政,朝廷中的各个要害部门,都由他的心腹、党羽把持,连宋高宗身边的贴身侍从和御医都是秦桧的人,宋高宗的一举动他们都要随时向秦桧报告。宋高宗虽然在政治上昏聩,在对敌斗上软弱,但是他并不傻,他知道自己被秦桧的势力所包围和控制,可是他不能对秦桧采取行动,因为秦桧有金人作后台,得罪不起。他只有把对秦桧的猜忌与不满深藏在心底。为了防止遭到秦桧的暗害,他每次上朝时都在靴子中藏一把短刀,以作防身之用。他的这种举动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六十六岁的秦桧病老交加,觉得自己不会长活于世上,希望将来能由自己的儿子秦熹继承王位。秦熹及秦氏党羽也四处活动,希望能接替父亲的位置。
在秦桧咽气的前一天,宋高宗表现出对秦桧十会关怀的样子,大驾亲临宰相府,探视病情。此时秦桧虽然还有一口气在喘,但已经说不出话了。宋高宗解下自己的红手帕亲自为秦桧擦拭眼泪,仿佛恋恋不舍。可当秦桧问起由谁来接任宰相时,宋高宗冷冷地回答了他一句:“这不是你应该打听的事。”
第二天一早,便将这道诏书颁布于朝堂,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也就是在这天夜里,秦桧闭目长辞于世。消息传来,宋高宗长出一口气,拔出了靴中的短刀,说道:“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靴中藏刀了。”洞悉历代帝王为取生存的深藏不露,或是由于情况不明,不便表态;或是由于时机未到,不可鲁莽;或是由于形势不利,无力反击。从宋高宗的暗藏刀,明关怀中,我们可以看出,帝王的深藏不露,是为了弄清情况,等待时机,积蓄力量,而决不是长期隐忍,无所作为。“读史鉴今,读史使人明智。”
由此也让我们明白了将自己的锋芒收敛起来,置身于暗处,别人注意不到你,自然也不会以你为攻击的目标;你将自己的锋利藏身于厚厚的韬晦之中,不去和别人相击撞,自然不会受到损伤。而你由于保存了实力,伺机出去,却能出敌不意,取得胜利。因此,韬晦既是官场保身的第一要义,也是克敌制胜的良策。
官场中人的韬晦,是人周旋于官场之中,身游离于是非之外,仿佛弹火纷飞战场上的堡垒和掩体,它不是一种生存方式,而是一种生存艺术,它完全符合战争的要义:第一保护自己,第二消灭敌人。它在官场上的表现方式也是百态纷呈,完全因人而异。 你是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