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包公奏折的几个特点——对贪官严酷,对自己严格,对百姓却体谅

吕夷简:“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如今朝里朝外权豪势要之家,闻待制大名,谁不惧?诚哉,所谓古之直臣也!”上面这段话

吕夷简:“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如今朝里朝外权豪势要之家,闻待制大名,谁不惧?诚哉,所谓古之直臣也!”

上面这段话是仁宗时期的宰相吕夷简的一段评价,这里的“待制”指的就是包拯,因为他曾经授予过“天章阁待制”,所以也被称为包待制,吕夷简把包公比喻为“古之直臣”而不是普通的“清官”,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

所谓的直臣,其实指的就是敢于“直言谏诤之臣”,他们不会畏惧谗言,也不害怕君主的惩罚,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往往都担当着“谏官”或者“御史”这种监察体系的官员。

而包公和魏征就是我们华夏史上最著名的直臣,然后才是明朝的海瑞和袁可立——不过前两者和后两者无论在地位,能力上都不能比,后者只能说是“直臣清官”,但是和“能吏”没有什么关系,而前两位都是典型的集三者与一身的近乎完美的官员。

不过包公也并非毫无缺陷,比如他被人所诟病的最大一点就是他的“文采不足”,而在这方面的主要发声者不是别人,正是和他同朝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醉翁”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考。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在这里,欧阳文忠公先后两次评价包公,“素少学问”,又说他“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且以欧阳修的操守和品性,自然不会是信口开河,更加不会嫉妒中伤,绝对是有的放矢的,那么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相对诸大文豪,包公文采确实一般

包公是29岁考中的进士,然后被授予了建昌县知县的官位,但是包公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而放弃了官职,直到父母先后亡故并守孝期满后才重新出仕——那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但是包公既然能够考中进士,而且家里祖上几辈都是平民,并没有什么外力可借,可以说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但是没办法,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实在是太牛气了,饱学之士层出不穷,比如那位“指责”他学问不深的欧阳修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在22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并取得了第一名(解元),然后第二年又在礼部主持的省试中再次取得了第一名(省元),并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得第十四名进士,二甲进士及第。

而且据当时的考官晏殊说,本来欧阳修甚至有很大希望直接夺魁(状元),来个三元及第的,只不过当时的众考官们看他锋芒毕露,有些盛气凌人,这才故意挫其锐气,想要磨砺他,好让他取得更高的成就。

面对欧阳文忠公的耀眼成绩单,显然包公是要逊色不少的,而且他确实也没有能和欧阳修诸如《醉翁亭记》这种可以千古传世的散文相比的作品,至于稍后的司马光则主编了《资治通鉴》,这是评价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和另外一位司马公太史公的《史记》并称为史书中最亮眼的两颗明珠。

还有苏轼这种近乎变态级别的超级全才那就更不用提了,别的不用说,只要他站在赤壁上高唱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顿时百分之九十九的对手就不知道被他“淘”到哪里去了,这是连高傲如欧阳修都佩服不已,叹为观止的人物,更加不要说包拯了。

可以说,包公在和这些同期最著名的文豪们相比,文采肯定是要差上不少的,但是他的文章如同其人一样,直来直去,大开大合,拳拳之意,而不喜欢太多的修饰和花俏。

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几份包公的奏折,大家一看便知。浅析几份包公的奏折

包公的奏折有许多都是弹劾贪官污吏的,他的《包孝肃公文集》一共收录文章187篇,其中就有55篇都是弹劾之文,而这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那份《乞不用赃吏疏》。

这份奏折光从名字来看就很符合包公的性格,希望朝廷今后不用贪官污吏——就是这么直接,上来就亮剑。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这意思是廉洁的官员,是民众的表率;而贪官,则是百姓与国家的盗贼,上来就破题,开门见山。

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接下来包公有感叹如今国家的法度虽然严谨森严,但是却如同一纸空文一般,对于贪腐之辈毫无震慑力。

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 太宗朝,尝有臣僚数人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谓近臣曰: “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

这里包公先是举了汉朝的例子,说贪官不仅自己受罚,而且连子孙都不得做官;而本朝的宋太宗惩治贪官的时候,即使遇到大赦最多也就是放回原籍,以后再不录用。

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最后点题,只要这样做的话,廉洁的官员们就得到了规劝和鼓舞,而贪婪之辈也有所畏惧。

看完这份对贪官的战斗檄文,我们再来看看包公留给自己子孙的家书,这份家训极为简单,仅有三十七个字,包公还让人把它刻在石碑上,以供后世子孙牢记。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段文字很简单,就算不熟悉古文的朋友也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出来。

包公严肃的警告后辈们——凡是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何其严格,乃至严厉!

包公的文集还有很多,不过这两份比较有代表性,一份是对敌人的,一份是对自家人的,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方向。红尘君说

从上面这两份奏折,我们可以看出包公在文采方面的以下特点:

第一,确实不够华丽绚烂,比如下面这是一份司马光的《上哲宗乞省览农民封事》奏折中的几句,我们可以横向比较一下:“四民之中,唯农最苦。农夫寒耕暑耘,霜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又是排比,又是比喻,又是叠词,一对农民夫妻辛苦耕织的形象已然跃然于纸上,这确实不是包公所能比拟的。

第二,直接,宛如战斗檄文

这是包公奏折的最大特点,从不啰嗦,简单直接,虽然只是奏折,但却像是挥刀舞剑和敌人战斗一样,充满了杀气,让敌人望而生畏。

第三,正气凛然

这同样也是包公的优势,他律己本来就极为严格,其实他俸禄很高,折合人民币一年差不多要1500万左右,但是他做官很久之后也和刚开始做官一样,衣着简朴,从不讲究,所以别人一见他气势上就先矮一截。

而且包公还喜欢和人当面辩论,基本上无往而不胜,这倒不是说包公的口才有多么好,而是他一身正气,毫无破绽,就像是有金钟罩护身一样,对方根本就没法攻击,只能被动挨打——“包孝肃公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

第四,体谅百姓

包公虽然对那些贪官权贵们很厌恶,而且随时开战,毫不妥协,但是对于百姓却极为体恤,他的奏折之中有相当比例都是为民请命,希望对他们抚恤,安抚等等,比如《请免江淮两浙折变》,《请救济江淮饥民》,《请支义仓米J给百姓》等等。

也正是因为包公的这几种特点,对贪官严酷,对权贵不退,律对自己严格,对百姓却体谅,因此才在后世有着如此大的名气威望,甚至被称为“包青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毕竟千古民心,才是最公正的一杆秤。

参考文献:

《宋史》

《包孝肃公奏议》

《包拯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