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形势及势力对比,如果满清没有入关,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是什么?
满清政权是由建州女真一手建立起来的,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其伟大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后逐渐统一女真各部。说起来,这还真有点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各部的味道,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起初不怎么起眼的政权竟然能够入主中原、一统天下。
在这里,我们大胆做一个假设,倘若当初满清没有入关,那么,整个天下的布局又会是怎样的?
第一,闯王李自成入主中原,明朝暂时偏安一隅,之后卷土重来,重振河山;满清扫平蒙古,实现满蒙统一,虎视沙俄与大明!
公元1642年,皇太极曾主动向明朝寻求议和,但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并不想跟满清议和,他一心想着要收复东北。其议和的大致条件是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侵犯,并且明朝每年要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来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可谁曾想,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表现出一副铮铮铁骨的样子,拒绝议和,当然也有的人可能会说,这只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可就算是这样,一时的议和也可以缓解一下明朝内忧外患的压力,倘若议和,明朝就可以从辽东抽调兵力集中对付李自成,就算保不住京城,也可可以暂时偏居西南一隅,以图东山再起。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进京赶考,绝不做李自成。”这句话很明显带有讽刺李自成的味道。李自成也是草根农民出身,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当年攻占京城北京之后,每天过大年,贪图享乐,这样一个人建立的政权还可能长久吗?
倘若满清和大明议和,明朝廷跟李自成之间的胜负还未可知,即使明朝暂时处于不利的态势,但是凭借崇祯皇帝重整朝纲的决心和勇气,也必然能够力挽狂澜,重新东山再起,击败李自成;反观满清,跟明朝停战议和后,也必然将矛头直指蒙古各部,当时蒙古最强大的莫过于林丹汗部落,尽管如此,它还是与满清在实力上有很大的差距,满清统一蒙古那也是迟早的事情。
照这样看来,结局必然是明朝重振河山,消灭李自成;满清统一蒙古各部,长城以北尽归满清所有,向北抵御沙俄入侵,向南虎视中原大明王朝,徐图进取!
第二,李自成攻占北京,大明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各地诸侯林立,再次出现像辽宋夏金那样分裂割据的状态!
前面也提到过,李自成是一个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农民阶级代表,从他入驻北京城的种种表现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只是一个不知居安思危、贪图享乐的俗汉罢了,他的胜利完全可以归功于天时,万历皇帝留给后代的是满目疮痍的天下,大明气数已尽。
既是天道所致,估计随便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能在当时入主中原,但是又受限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政权往往不能长久,其结果必然是,天下再次大乱,刀兵四起。归根到底,如果满清不如关,当时是没有人有能力一统中原的,即使是居于四川的张献忠也没有这个能力。
第三,满清不入关,极有可能导致内部政权分化,最终消亡;若干年后,中原大地涌现一位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结束自明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状态,天下再次归于一统!
满清政权自皇太极死后,幼主上位,内部争权夺利,摄政王多尔衮一时占据有利态势,成为满清的实际统治者。倘若满清不入关,八旗子弟建功立业无望,进取之心渐弱,内部必然会争权夺利,以肃亲王豪格和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两方势力可能会再起争斗,除此之外,还有努尔哈赤之子代善,可能也不会善罢甘休。
长城以南,中原大明政权气数已尽,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与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政权纷争不断,战争、议和循环往复,得不到统一。
古往今来,乱与治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天道!也许在若干年后,中原大地会涌现一位英雄人物,自此结束明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天下再次回归统一,延续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