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史 >

【文苑】人才谁不出陶鎔

南宋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厉寺正,写过一首七绝《贺郑丞相》:“人才谁不出陶鎔,耆旧皆归聘召中。周室中兴由任使,颂声今可继

南宋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厉寺正,写过一首七绝《贺郑丞相》:“人才谁不出陶鎔,耆旧皆归聘召中。周室中兴由任使,颂声今可继周崧。”诗的大意是:人才没有哪一个不是经过艰难困苦陶铸熔炼出来的,像您这样年高望重者都已经被朝廷召回重用。历史上的周朝出现像周宣王那样的中兴之治,就是因为任贤使能的结果。人们对当今朝廷的赞颂之声也预示可以再现周室中兴之时的高大形象。全诗是一首贺颂诗,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友郑清之的庆贺诗,祝贺他得到朝廷的重用,担任了宰相的重要职务。前二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好友在经历仕途坎坷后,终于获得朝廷的赏识,担负了重要职责,喜悦之情、期待之意跃然纸上。陶鎔:亦作“陶熔”,陶铸熔炼的意思,比喻培育、造就人才。耆旧:指年高望重者。后二句借用周室中兴的典故,既肯定了宋理宗选贤任能的圣明,又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期许之意,期待友人上任后靠自己的才华重振朝纲,致力于中兴之治。周室中兴;源自《诗经·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周宣王即位的时候可谓是内忧外患,但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对内励志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任用贤臣,对外用兵抵御蛮夷、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使得日渐衰落的周王室出现了中兴的大好局面。司马迁都称赞周宣王有周武王之遗风。颂声:歌颂赞美之声。崧:指山大而高。诗人厉寺正在当时名气并不大,大约生活在宋理宗端平、嘉熙年间,存诗仅十二首,大多是贺颂诗,包括有诗贺乔行简、郑清之等人,仅以《贺郑丞相》为题就写了八首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在理宗端平元年(1234)到淳祐十二年(1252)的近20年间,宋理宗欲中兴宋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招揽人才,启用旧臣,一时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政风为之一变,史称“端平更化”。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其主旨是期望友人不负朝廷重托,为宋室中兴建功立业。

“人才谁不出陶鎔”是全诗的警句,揭示了人才成长离不开陶铸熔炼的深刻道理,古人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唐代诗人孟郊《古意赠梁隶补阙》:“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清代诗人黄景仁《太白墓》:“陶鎔屈宋入大雅,挥洒日月成瑰词。”清代诗人黄鷟来《述别叙怀》:“陶谢与李杜,大冶归陶鎔。”古代如屈原、陶渊明、谢眺、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是历经陶铸熔炼才成长起来的。正因为“人才谁不出陶鎔”,所以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大胆地把“好苗子”放到艰苦条件下、复杂环境中、重要岗位上去多经风雨、多见世面,才能一荐接一荐茁壮成长,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曾国藩曾说:“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历史上的曹操就十分注重从基层或实际斗争中发现、培养和提拔人才,特别是对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在实践中砥砺磨练成才。荀彧,仅为小小县令,但他才智过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曹操大喜,说:“吾之子房也。”把29岁的他比作汉高祖刘邦得到的谋臣张良,并立刻委任其为司马,参与军机要事。荀彧果然不负所望,常出奇谋,多献良策,成为曹操良佐。还有许多文臣武将,诸如郭嘉、荀攸、满宠、贾诩、刘放、孙资、于禁、乐进等,或出身贱微,或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发现、培养并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谁不出陶鎔”也揭示了“补偿成才”“逆境成才”的人才成长规律。在中外人才史上,可以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成才现象:先乞食于漂母继受辱于胯下的韩信后来成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代名将;出身贫寒、相貌丑陋的林肯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先后出任美国总统,成就了丰功伟绩;一直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的爱迪生一生竟有两千多项发明;身材矮小的贝多芬两耳失聪后创作了不朽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这些人才在个人发展、成就事业方面,与其他大多数条件优越、身体健全的同时代人相比,无疑是十分不利的,但他们却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历史上把这种个人因自身某些方面的缺陷或困厄被其他方面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而成才的现象称之为补偿成才。关于这种现象,最集中的论述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讲的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改;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司马迁本人恰恰也是补偿成才的一个典型。假如他不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蒙受奇耻大辱,是否会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偿前辱之责”之志,进而写成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来,实在未可预料。就人才成长的境遇而言,又分为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顺境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固然有利于人才成长,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长中经常遭遇而又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久处顺境,易生骄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时,资源匮乏,精神压抑,成功欲望迫切,成才动机强烈,因此常常能够取得在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认为“多难兴才”,孔子家语:“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清代思想家魏源说:“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逆境磨难人才也磨砺人才的优良个性,少时苦难磨砺性情,可抑浊扬清成大业。明朝宰相张居正,从小聪明过人,13岁参加乡试的试卷令考官拍案叫绝,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玉麟却建议让张居正落第。他解释说:“居正年少好学,吾观其文才志向,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发奋图强。”这位巡抚的远见的确令人折服。后来张居正果然成为中兴明朝的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这不能不说与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关。逆境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使人学会驾驭自己的个性,适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沦为个性的奴隶,并消除个性中的不良倾向,成为一个自身发展和谐、与社会相融的有用之才。

责编:丁艳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江苏资讯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 2015 - 2019 江苏资讯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5193298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