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将历代帝王的传记称为“本纪”。但也并非全都是这样,如项羽虽然没有称帝,但估计司马迁认为他的功绩足以和皇帝并列吧。还有一个也很特殊,她就是吕雉,即历史上著名的吕后。
吕雉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后,在汉高祖刘邦死后,临朝称制,专权15年。吕雉没有称帝,但其传记也称之为“本纪”——《吕太后本纪》。纵览《史记》共一百三十卷,《吕太后本纪》是唯一独享卷名的女性传记。
吕雉为什么能独享一卷《本纪》呢,司马迁说了:“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樯,衣食滋殖”可见吕后确实拥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执政能力一流,非寻常后宫嫔妃可比。
吕后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一事了。究其原由,放到现在,其实很多人也可以理解。戚夫人一个嚣张的小三,抢了原配的老公不说,还要抢原配儿子的帝位。放在普通人家里,夺家产、夺嫡子之位都会闹个头破血流,更何况是帝位。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吕后杀死戚夫人一点都不足为奇,将其做成“人彘”,除了戚夫人自己喜欢作死之外,可见吕后是恨极了戚夫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汉高祖刘邦的妃子并不止戚夫人一个,其他妃子的儿子也并非只有戚夫人生的赵王如意。除了吕后生的孝惠帝,戚夫人生的赵王如意,还有六个儿子是其他妃子生的。可见吕后并不是天性狠毒的人。要不然,也不会获得众多大臣的支持,而临朝称制这么多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臣们都支持吕后而不支持戚夫人呢?在吕后专权的那些年,跟随刘邦打江山的一班功臣为什么这么乖乖听话,不拨乱反正,反而任吕后专权呢?吕后有何法宝?待笔者为大家分析分析。首先,封建社会的嫡庶观念根深蒂固。
吕后的儿子是嫡子,戚夫人的儿子虽然受宠,但却是庶子。光是庶子这一点,就不能让大臣信服。而且赵王如意在刘邦死时,不过十来岁,看不出来有什么政治才能,怎么可能让一帮在腥风血雨里打下江山的老臣们信服呢?但吕后则不同了。首先她是刘邦的结发嫡妻,在刘邦还没有发迹时,就跟着他一起了。经历过秦朝末年的战乱、颠沛流离,表现坚韧,从而获得了群臣的信服和尊重。而吕后的儿子仁孝,对功臣们来说,不用担心日后被诛,也是功臣们在患难中看着长大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于情于理,都应该是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
其次,在朝中有一帮举足轻重且跟吕家关系密切的大臣支持。
前面也说了,跟随刘邦的功臣都是认可吕后地位的。其中,比如先后担任汉朝丞相萧何、曹参等人,原本就和吕后娘家过从甚密,说是吕后父亲家的门客也不为过。他们都是先认识吕后父亲,后认识刘邦的。而刘邦旗下的大将樊哙,娶的还是吕后的妹妹。吕后的哥哥吕泽也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大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吕后一族在朝中的势力远远强于戚夫人。第三,吕后手中掌握有一股军事力量。
这一点比较隐晦。史书上并没有明言,但大家想想,吕后曾经做过的事情,比如她趁刘邦外出征战时,与萧何设计杀了韩信;梁王彭越也是因她而死。在刘邦称帝的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诛戮功臣,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功臣说杀就杀,不怕别人分说,是凭柔弱的几个宫女就能成事的吗?
答案肯定不是。吕后手中应该有一只属于她掌管、听命于他并完全忠于她的军事力量。所以,在孝惠帝死后,群臣被这股力量所震慑,并不敢过多反抗。第四,人心思稳,吕后专制有利于平稳过渡。
刘邦的开国臣子们大多经过秦朝末年的战乱,好不容易天下太平,人心思稳,并不想因为嫡庶之争引发朝中动乱。另外,就算他们想扶植刘邦的其他儿子。年龄排名第三赵王如意在刘邦死时,不过十来岁,根本没有成长起来。没有让一帮老臣死心塌地的对象,而且那些大臣对于吕雉的能力也是信服的。第五,大臣们畏惧吕后,为保命而不敢反抗。
因为那些桀骜不驯的、有威胁的功臣都已经被杀光了,如英布、如韩信等。其他一些文臣,保命的思想更占了主流。
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吕后的儿子惠帝逝世,发丧之际,吕雉只是干哭,没有眼泪。这时,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虽然才十五岁,却跟父亲一样世事通透。他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就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这么一个儿子,如今孝惠帝去世,太后却只干哭而不悲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陈平询问情由,他说:“孝惠帝的儿子都没有成年,太后顾忌你们这班老臣子们。如果你们肯请求太后把太后的亲族吕台、吕产、吕禄立为将军,统领宫中卫队南北二军,再让吕家人入朝掌权,这样不仅可以让太后安心,你们也可以免去杀身之祸。”陈平照做,吕后才开始真正为儿子之死而哀恸大哭。
由此可以看出,大臣们不希望朝局动荡,也害怕吕后手中的势力,暂时采取保命手段,以便日后伺机而动。这里主要还是吕后本人的威势,而非吕氏一族。比如这个故事中的丞相陈平,在吕后过世之后,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可谓是谋定而动。
综上所述,吕后虽然不曾称帝,但是其执政能力和手中的权利,也与帝王无异了。位列帝王本纪,也算是名副其实的。你们觉得还有其他理由吗?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