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七月,明太祖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在北平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正式起兵与建文帝的朝廷对抗。经过近三年时间征战,1402年六月,朱棣率军占领南京,建文帝在一场皇宫大火过后下落不明。“靖难之役”以朱棣获胜告终。之后朱棣就在南京登基称帝,后世称之为明成祖。
朱棣当上皇帝后,自然不能忘记那些在“靖难之役”中为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1402年九月,朱棣大赏群臣,按每个人的功绩给予相应的爵位、头衔和勋号。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会知道,明朝功臣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是公爵(一些人在死后会被追赠郡王爵位)。但同样作为公爵,地位却大不相同,这就得看爵位前面有没有加其他封号,以及加的是什么封号了。
朱元璋在世时曾对功臣爵位封号做过规定,公、侯、伯封号中最高等级是“开国辅运”,第二等的是“奉天靖难”,第三等的是“奉天翊运”,第四等的是“奉天翊卫”。“开国辅运”顾名思义只能开国功臣享有,后来者是没资格获此殊荣的。朱棣夺取天下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靖国难”。因此他能给功臣的最高爵位封号自然是“奉天靖难”。
不过,“奉天靖难”虽然比不上“开国辅运”,但这一封号也不是什么功臣都有资格获得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得从早年开始就一直跟着朱棣参加“靖难”工作的人才行,那些半路投靠过来的都不算。
在获得公爵爵位的功臣中,一共有四位被冠以“奉天靖难”封号,他们是:丘福(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淇国公);朱能(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成国公);张玉(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张辅(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英国公)。
值得一提的是,张玉和张辅是父子,两人在“靖难之役”中皆战功显赫。但张玉在朱棣登基前就已战死,张辅则是在永乐六年(1408年)远征安南立下战功,被加封为公爵(原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新城侯)。
许多人认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当属那位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奉天靖难功臣没有他的份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姚广孝的主要身份依旧是和尚,他既然选择了侍奉佛祖,自然就不便接受世俗的其他职务了。朱棣曾希望他蓄发还俗,全身心投入到朝廷工作中,但姚广孝予以婉拒。姚广孝去世后,朱棣这才为他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这些名目繁多的封号和头衔对姚广孝来说未必会在意,但对朱棣而言却算是了却君王有恩必赏的心愿。
话又说回来,上面说的那几位奉天靖难功臣后来结局都如何呢?除了张玉早年已战死外,其他三人最终也都没能走出死于征途的怪圈。
丘福位居靖难功臣之首,朱棣对他非常倚重。1409年,朱棣任命他为征虏大将军,率十万大军北征鞑靼。然而丘福在战场上轻敌冒进,只带着千余骑兵一路追击。结果中了敌军埋伏,丘福和他所率千余人全部战死。朱棣闻讯后非常震怒,他下令剥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流放海南。
朱能在靖难功臣中仅次于丘福。1406年,朱棣任命他为征夷将军,讨伐安南。然而当军队行至龙州(在今广西)时,朱能突患重病,死于军中。朱棣念其功勋,追封朱能为东平王,谥号“武烈”。
张辅历仕四朝,四平安南,在晚年是朝廷中最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1449年,他跟随明英宗北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时年七十五。后来朝廷追赠定兴王,谥号“忠烈”。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