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诸葛亮和郭嘉都是很厉害的人物,有极高的谋略和智商。古代这些人叫谋士,而现在则称为智囊或者智库。如果没有他们,刘备和曹操恐怕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功。
到了近代,在国民党当中,也有这么一位类似诸葛亮和郭嘉的人物,但说起此人,其实名气并不大(死得太早),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但是这个人真的是聪明绝顶,其智谋蒋介石几乎都是言听计从。
这个人就是杨永泰。
杨永泰,广东茂名人,还未成年就考上了秀才,被乡邻誉为神童。21岁时,考入广东高等学堂,接受系统的西式教育。后来又转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回到广东担任《广东报》主笔、编辑。
由于才华横溢,笔杆子非常厉害,很快就声名鹊起,成为了当地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媒体人。
杨永泰这个人智商超人,自视甚高,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但是他也有弱点,什么弱点呢?
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看谁的势力大就投靠谁,看谁的腿粗,他就抱谁的大腿。他先后投靠了孙中山,北洋军阀,西南军阀等势力。用朝秦暮楚这个词儿来形容杨永泰,似乎也不过分。
由于他游离不定的风格,后来没有得到孙中山的重用。然而,机会还是垂青了他。杨永泰最终等来了蒋介石。
经人引荐,蒋介石认识了杨永泰,二人见面一番交流之后,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杨永泰这回算是遇到了对的领导,用现在大话说总算跟对人了。把杨永泰比作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或者曹操身边的郭嘉,其实也不算过分。
自从杨永泰结识蒋介石之后,他就没少给老蒋献计献策,而且基本他的每条计策,蒋介石也都是言听计从。
杨永泰真的这么厉害吗?他都给蒋介石献过什么计谋呢?
杨永泰不愧是高手,一出手就让蒋介石另眼相看。当时,蒋介石对于地方军阀势力的做大,感到十分头大。于是,杨永泰给他开了一个药方。他根据不同军阀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与办法。简单说就是:
用经济方式解决冯玉祥,用政治手段解决阎锡山,以军事方式解决李宗仁,以外交方式解决张学良。
简简单单四句话,蒋介石采用了杨永泰的计谋,三下五除二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头疼难题。从此,蒋介石对杨永泰更加器重,感觉一日都不可没有此君。
杨永泰从此成了蒋介石的第一谋士和心腹智库。
除了地方大军阀之外,还有一股势力让蒋介石寝食难安,读者可能也都猜到了,那就是江西的红军。
先前,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的几次围剿,均告失败。这时,老谋深算的杨永泰又向蒋委员长献上一条锦囊妙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个时候,红军的实际领导人已不是毛主席,所以这次杨永泰的这个高招果然奏效了,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被迫突围走上了长征路。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极大。在某种程度上,这都是拜杨永泰所赐。
后来,红军差一点儿全军覆灭,也是因为杨永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红军五次反围剿后,不得不突围进行长征,蒋介石又派出重兵围追堵截。因为毛主席又重掌军权,所以红军又回到了从前的那种打法,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搞得蒋介石晕头转向,不知道红军到底要去哪里。所以他也没办法根据情况派兵围剿,有点不知所措了。
于是,蒋介石找来他的几个谋士在一起商议此事,到底红军要去哪儿?红军的走向和路线是什么? 这几个谋士除了杨永泰之外,还有林蔚和贺国光。这几个高参分析来分析去,最后提出并预测了红军走向的四条可能的路线:
一、由江西南部信丰进入广东
二、从江西南部经过广东与湖南边境在进入湘南
三、先入湖南,再出湖北安徽苏区,然后北进
四、经湘西入贵州,四川再北进
蒋介石认为,最不靠谱就是第四条路线。蒋介石说,这不是石达开走的路嘛,这分明就是条死路,如果红军走这条路,就等于重蹈石达开的覆辙。于是,蒋介石断然否决了第四条路线的预测,而第四条路线,正是杨永泰预测的路线。
历史的吊诡和出人意料就在于此,事后证明,红军恰恰走的就是杨永泰所预测的第四条路线。
有意思的是,不但蒋介石没有料到红军会走这条路线,就连红军自己也没有料到会走这条路线。后来是由于各种形势使然,才走了石达开走过的这条道路。
杨永泰真乃神机妙算,不过天佑红军。
只是杨永泰比较短命,在抗战前因为自恃战功卓著,和中统的关系处理的不好,1936年就遇刺身亡了。
这个曾经差点儿就让红军走上绝路的蒋介石“智囊”,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